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核雕,但说起小学课本上的古文《核舟记》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。《核舟记》记载的就是明人王叔远在桃核上雕刻“东坡夜游赤壁”的历史史实。
一枚不足一寸的桃核上,镌刻苏东坡、佛印和黄庭坚等五人,一船夫划船,一小童烧水,舟上舱轩篷楫,什物俱全。这种技艺被明末散文家魏学洢写下来,就是《核舟记》,核雕这种技艺从此名扬天下。
今天,这项古老的技艺,已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追捧。不仅是在文玩市场,也在最广大的普通人中间,成为一项小而美的收藏门类。
材质低廉技艺珍奇
有人形容核雕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、“一粒芥子纳须弥三千”,说的就是它的文化价值。作为民间工艺之一,核雕的选材以杏核、橄榄核、桃核等为 主,这些果核本身没有价值,但经过雕刻师加工后,所呈现出的艺术价值让核雕身价倍增。近几年,随着文玩手串等收藏品的走热,核雕市场也逐年火爆。玩家刘女 士手里有一串舟山名家须培金的串珠,4年前以5万元入手,现在已经价值10万到15万了。几年前,一件橄榄核雕的价格还在50到200元之间,如今至少也 要在500元以上,名家代表作品则要过万元。
在拍卖市场上,名家作品的成交价也是连年攀升。2005年北京翰海春拍上,一件108粒的清代核雕先贤人物珠串以134.2万元成交,创下了核 雕拍卖的纪录。2006年天津文物公司拍卖“清核雕人物串珠”54粒),16.5万元成交;2008年上海博海拍卖“陈素英现代核雕”,8.25万元成交。
小小一枚桃核动辄拍出上万元,可以说,核雕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。在玩家刘女士看来,原核的价值在核雕作品中几乎忽略不计。评价一件核雕的 价值,不仅工艺要精湛,油光锃亮的包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。刘女士3年前以1000元入手的一串佛珠,虽然不是名家名作,甚至连作者都说不出,却因为把玩 得好,通体枣红,如今在市场上有人出价3000元。
核雕的魅力就在于此,象牙雕高贵但越放越黄,紫檀木雕文雅却越戴越黑,只有橄榄核雕是越玩越红,尤其有了年头的核雕,更是通透有质感。
起源明朝流传有序
由于一篇散文,明朝王叔远成为核雕匠人的典范。其实,在核雕技艺流传的几百年里,载入史册的巧匠与名师辈出。
同样是在明朝,因雕工精湛,而受到皇帝赏识的艺人“夏白眼”就是其中一位。他擅长橄榄核雕,被誉为“一时圣手”。当时的人们将核雕作为装饰物,有的将其作为扇坠、佛珠,风行一时。
明代的核雕用材主要是桃核和杏核,橄榄核则比较少。从清中期开始,核雕的用材转向橄榄核,技艺水平不断进步。清康熙年间的“金老”善雕核舟,有 “刻棘镂尘之巧”。清乾隆年间,核雕艺人陈祖章、杜士元,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“鬼工”。陈祖章的代表作“东坡夜游赤壁”核舟共有八人,刻画精致,舟底刻有 《赤壁赋》全文,令人叹为观止。目前,陈祖章的一件核舟作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同时期的名家还有杜士元,他也擅长雕刻核舟,有“穷极工巧之能事”。《履 园丛话》记载杜士元所刻核舟,每枚值50两。
清末因战争原因,核雕行业凋敝,直到民初才有所好转,江浙一带涌现出许多擅雕能刻的高手,如山东擅长桃核雕的都桂兰及其徒弟考功卿、苏州的殷根福及子女和徒弟殷荣生、殷雪芸、钟年福、须吟笙等。
专家介绍,核雕也有南北派之分,北派以河北廊坊作品为代表,以雕钻进行雕刻,手法粗犷,价格较低廉,收藏价值不高。而南派以苏州作品为代表,均以手工雕刻,手法细腻,更具收藏价值。
南细北粗把握精品
一般来说,核雕常见的品种有三类,一是念珠类,如十八罗汉、骑兽罗汉等,通常由20颗组成整串;二是手串类,如风景八仙、十二生肖等,戴在手腕上,可随手盘摸;三是单件类,用作扇坠,或挂于腰间。
目前一件较为平常的罗汉手链在市场价格就要1000——4000元,而精品叫价数万元也很平常。潘先生建议,收藏者最好选择那些艺术性强、雕工精湛、题材出挑的作品,泛泛之物短期内应放弃。
专家建议,如果出于投资的目的,藏家可以选择名家的精品下手。在当代核雕名家中,须吟笙、钟年福、周泉根、谢才元等人的作品一直受到藏家青睐,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增值潜力。在购买名家作品时,应注意分辨真假,多问、多看后再下手。